0租金!这些产业园真急了
4月25日的政治局会议,对房地产市场的定调,就由此前的「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」变成了「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」。
不过,产业园区的形势依然严峻。62亿平米的库存,让产业园区招商日益艰难。根据亿翰智库2024全年园区招商英雄榜,年去化1.5万方能上全国百强榜。大量的产业园区招商总吐槽:现在不是招商,而是进入各种组织「化缘」。
这种形势下,不少产业园区也是各显神通,祭出一系列神操作。这些操作初看违反惯常认知,但是,今天的反常操作有很大的可能性是未来的基本操作。
零租金据我们不完全统计,今年一季度全国新开产业园区仅21个,环比去年四季度锐减45%,同比去年一季度下降32%。
因为存量产业园区体量已经很大了,而企业根本不够用,不少地方都削减了新建产业园区的规划。
然而,已经建成的产业园区,总要招商。对此,不少地方国企——尤其是城投感到很头疼。
某国企老总表示,作为国企,现在上面对我们营业收入和利润的考核指标很高,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又要求我们引入的企业达到一定的产业投资力度。可是,政企分离之后,特别是去年8月1号《公平竞争审查条例》施行之后,地方政府很难再给到我们引入的企业补贴或其他支持了,导致我们压力非常大……
前不久的一场发布会上,深圳市国资委放了一个大招:拿出10万平方米的市属国企产业空间,直接面向小微科创公司可以提供「零租金」入驻的机会!
只要是合乎条件的企业,签1年合同就免1年租金;签3年合同前2年全免,第3年租金减半……
这10万平方米的0租金产业空间,不仅量大,而且十分优质——超过80%的面积都位于优质产业带!
以六大重点园区的深圳湾科技生态园为例,这里聚集了华为、字节跳动等巨头,14家世界500强企业,46家上市公司,300+专精特新企业,1300+科创企业……
随后,北京的中关村科学城北区、苏州的高铁新城相继官宣「免租」新政:各释出10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,邀请科创企业免费入驻。北京AI企业3年全免+千套公寓;苏州青年创客200平两年免租,小程序一键申请。
首先,产业园区内企业多,工作的人多,底商才能生存,基础的服务和生态运营能维持住才能留住原有的企业,吸引新企业入驻;
其次,在招商日益艰难的当下,抓住企业就是抓住了未来,0租金招引的都是科技和新兴起的产业,不仅符合政策导向,而且一旦能成功几个,就可获得巨大收益,与其让空间闲置不如拼一把。再说又不是一直免费,先把潜力股圈到自己的池子里来,就是为将来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。
投企业看到深圳、北京和苏州的0租金操作,有不少国企产业园区老总都懵了:竟然还能这么玩?!
虽然不少地方受制于思维和机制的缘故,只能望洋兴叹,但也有一些地方很快就回过味来了——既然一线和新一线城市都这么干了,我们是否也能这么搞呢?
这种想法是好的,但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,0租金不是任何一个城市都能搞的。深圳、北京和苏州敢这么做,是有其严密逻辑和底气的,那就是其城市已形成闭环系统。
因为光有产业园区的空间,不足以催化出价值。这就像同样面积的房子,一线城市的价格可能是四线倍。并不是四线城市的房子质量不行,而是房子外围的环境、配套不一样。产业园区同样如此,0租金固然很诱人,但也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,何况想要享受0租金还得符合特定的条件才行。
除了0租金,深圳、北京和苏州,还能给享受0租金的入驻公司可以提供真实的应用场景。以深圳为例,2025年深圳计划开放100个应用场景,为推动AI和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,深圳城市准备全域全时全场景「应开尽开」。
3月4日的发布会上,深圳市国资委就发布了15家市属企业的30个人AI应用场景,涵盖交通、能源、建筑、民生等多个领域,比如特区建工的「AI+智能安全风险隐患违章巡查预警」等。
此外,还有政策基金,相关人才政策等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相关企业高效对接各类资源,加速其成长。
如果缺乏闭环系统,0租金是很难玩转的。那怎么办呢?毕竟产业园区还在以每年亿平方米的体量在增长,而且这里面40-50%都是研发办公室项目,怎么租出去?
现在有的地方拿出部分面积,用来做孵化器,租金最低可以便宜到1块钱/平方米/天,这是算大账的逻辑。
还有一种是,将租金折算成对应的股份,相当于产业园区持有及运营方,成了初创公司的投资人。这种模式,要求招商团队能深刻洞见产业的发展的新趋势,企业的发展的潜在能力等。现实中也有一些产业园区运营商跑出来了。企业入驻之后,产业园区运营方对企业的很多细节都了如指掌,对提高投中率是有帮助的。如果本身就是高度数智化运营的产业园区,那投成功的概率会更高……
当然,国有产业园区想要走这条路,第一关是要打破固有思维。不少国有产业园区老总表示,现在上级既要考核入驻率,又要考虑收入指标,这两者往往是冲突的。
挖人才很多成功的投资人都说「投资就是投人」,要找靠谱的、真正有格局观、有胸怀又有执行力的创业者。
对地方政府和产业园区来说,过去讲筑巢引凤,「凤」主要是指企业。在过去快速地增长的情况下这是没问题的。
可是,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,纯制造的竞争越发激烈,空间不断收窄,创造、智造慢慢的变重要,人才,也就变得逐渐重要……
今年,杭州「六小龙」爆火之后,多个高能级城市就纷纷放大招,掀起了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战。因为,产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。
比如宜宾,企业要什么专业,就引进什么学校。宜宾用10年时间,将高校从2所扩至12所,在校生从3万增至9万,没有名校底蕴,就用诚意换资源:为四川轻化工大学提供土地、资金和人才公寓,甚至承诺「企业招工优先推荐毕业生」。
成功引入宁德时代之后,宜宾动力电池产业集群产值突破千亿,还与高校联合实验室孵化出数十家科技企业。
还有些城市,为引进某个领域的国际顶尖人才,直接配实验室、成立基金、研究院,送大平层和现金奖励。
相比招引企业入驻能带来税收和租金不同,这种模式前期还要大额投入,看起来好像是个亏本的买卖。其实不然。如上所说,产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。特别是某个领域国际顶尖的人才,其对该领域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是巨大的。年初,杭州「六小龙」爆火,背后的浙大基因就备受瞩目。国外,斯坦福和硅谷的关系,更是长期被大家津津乐道。
而且,这种投人的模式,既立足于长远,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沃土,又可以规避《公平竞争审查条例》。
小 结在最近几年的调研中,慢慢的变多的产业园区表示:未来,如果依然将产业园区当做一个空间的生意做,一定会慢慢的难;但如果将其当成一个产业的基础设施,成为要素的一部分,那想象的空间则要大得多。对此,小明深以为然。
All Rights Reserved © 深圳竞彩官网开奖结果_中国竞彩体育彩票首页官网| 备案号:粤ICP备16059935号
友情推荐: 竞彩官网开奖结果 | 中国竞彩体育彩票首页官网 | 竞彩体彩官网首页